TRUMP(特朗普币)芝麻开门交易所

採訪央行數研所穆長春第一個金融區塊鏈標準是怎麼來的?

日期:2024-05-01 15:12:31 欄目:錢包 閱讀:
在金融科技領域,區塊鏈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央行數研所穆長春在一次獨家採訪中揭示了第一個金融區塊鏈標準的誕生之謎。讓我們跟隨穆長春的腳步,深入探尋這一標準的來源和意義。
穆長春首先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指出,金融行業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一直存在諸多難題,尤其是在標準化方面。面對這一挑戰,他帶領團隊展開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深入研究了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原理,分析了金融領域的實際需求,梳理出了一系列關鍵問題。通過與業內專家的深入交流和探討,團隊逐漸形成了對金融區塊鏈標準的初步構想。
隨着研究的深入,穆長春和團隊意識到,要制定一項具有廣泛適用性和權威性的金融區塊鏈標準,需要克服諸多技術和行業壁壘。為此,他們不斷完善標準草案,吸納各方意見,力求做到既符合技術規範,又貼近實際應用。
經過數月的努力,第一個金融區塊鏈標準終於問世。這一標準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還為金融機構的區塊鏈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穆長春表示,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將有更多創新性的標準陸續推出,推動金融科技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除了標準本身,穆長春還強調了標準的實施和推廣至關重要。他指出,金融機構應該積極採納這一標準,加強內部培訓,提升員工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只有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金融區塊鏈標準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採訪的尾聲,穆長春分享了他對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展望。他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在金融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標準化則是推動其健康發展的關鍵。他呼籲全球金融機構共同努力,推動金融區塊鏈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普及,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通過這次深度採訪,我們不僅了解了第一個金融區塊鏈標準的誕生過程,也感受到了穆長春和他團隊的執着與智慧。在金融科技風起雲湧的今天,讓我們期待金融區塊鏈標準的進一步演進,為全球金融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The four most famou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Binance INTL
OKX INTL
Gate.io INTL
Huobi INTL
Binance International Line OKX International Line Gate.io International Line Huobi International Line
China Line APP DL China Line APP DL
China Line APP DL
China Line APP DL

Note: The above exchange logo is the official website registration link, and the text is the APP download link.

2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下稱《安全規範》),從2月5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個金融區塊鏈標準規範。

《安全規範》出台的出發點是什麼?具體安全策略因何而制定?對數字貨幣有何影響?未來是否還有其他金融區塊鏈標準出台?

圍繞這些問題,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稱數研所)所長、支付司副司長穆長春。

澎湃新聞:《安全規範》的出發點和意義是什麼?

穆長春:為落實黨和國家以及人民銀行的規劃,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要求,在金標委和科技司支持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提出並具體組織,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共同參與起草了《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主要目標是為了規範分佈式賬本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升分佈式賬本技術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隨着分佈式賬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原有的安全技術規範難以適用於分佈式賬本技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分佈式賬本作為一種新的系統形態,通常部署在多個利益實體中,不同實體的管理制度以及安全風險考量不同,不利於分佈式賬本系統的部署和管控;二是分佈式賬本系統的特點決定了其安全性由系統中的共識節點共同維護,僅保障單個節點的安全性難以保證系統整體安全。

為解決上述問題並考慮我國金融行業中分佈式賬本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在編制過程中,充分調研了國內金融機構在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方面的應用現狀和實際需求,使標準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先進性及示範性;另外,通過《安全規範》的編制,在發揮數研所在區塊鏈領域的先發優勢和實踐積累的基礎上,結合眾多參與單位的技術優勢,深入研究了國內外最新技術發展情況,對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合理預估,使《安全規範》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先進性和穩定性。

作為我國金融行業首個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的標準規範,《安全規範》構建了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框架,可指導金融機構按照金融行業基本安全要求進行分佈式賬本系統的部署和維護,為分佈式賬本技術大規模應用提供業務保障能力和信息安全風險約束能力,對產業應用形成良性的促進作用。

澎湃新聞:《安全規範》參與制定的機構大多數是傳統金融機構,這一規範是否也適用於非傳統金融機構?例如區塊鏈公司、技術公司等。

穆長春:《安全規範》梳理了在金融行業應用分佈式賬本技術應滿足的普適性的安全要求,適用於在金融領域從事分佈式賬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的機構,並不局限於傳統金融機構,區塊鏈以及其他技術公司只要在金融領域從事分佈式賬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也就適用。

事實上,參與起草的單位中,有互聯網銀行,也有互聯網企業,還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檢測機構以及技術公司等機構。正是因為有不同類型機構的參與,《安全規範》才能夠具備多視角,涵蓋多需求,適應多場景。

澎湃新聞:央行研發的數字貨幣設計是否能從《安全規範》中獲得借鑑?

穆長春:人民銀行正在進行DC/EP的研發工作。DC/EP是由人民銀行發行,並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兑換的,以廣義賬户體系為基礎的,支持銀行賬户鬆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的,並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數字人民幣支付工具體系。

DC/EP在技術選型上採用成熟穩健技術併兼顧創新,綜合了傳統集中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優勢,借鑑區塊鏈技術核心內涵與優勢,迴避其短板。由於安全技術是相通的,因此DC/EP在進行安全設計時,參考了《安全規範》中的有關要求。

DC/EP系統的建設本着長期演進、持續迭代的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任何一種技術路線,這種具備技術敏感性和前瞻性的實踐,反過來也為《安全規範》的編制和完善提供借鑑。

澎湃新聞:你曾經提到,區塊鏈在安全方面缺乏體系化安全防護。這次的安全規範是否能夠消除或者減少這些安全風險以及運維問題?

穆長春:《安全規範》全面梳理了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框架,對12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安全要求,有利於消除或者減少安全風險以及運維問題。首先,結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安全標準以及行業安全標準,明確了在金融領域應用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基本安全要求。其次,根據分佈式賬本系統的特點,提出了針對性要求,特別地,《安全規範》中運維章節在等保的基本要求基礎上,全面覆蓋了分佈式賬本運維的重點要求。

《安全規範》可為金融區塊鏈系統的安全設計和安全測試提供參考和約束,但規範本身並不能解決安全問題,落實規範才能提高系統的安全能力,降低風險。

澎湃新聞:在安全規範中,規定了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共12部分,哪些部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

穆長春:《安全規範》提出的安全體系框架是有機的整體,每個層面的安全要求都很重要,其中借鑑和吸收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相關安全標準的成果,也包含以往的安全標準中未曾遇到的新情況。這些內容可為金融分佈式賬本系統的安全設計和安全測試提供參考和約束。同時,在《安全規範》推廣落地的過程中,業內的金融機構和技術公司不斷總結最佳實踐,也會不斷完善《安全規範》。

澎湃新聞:共識協議的安全要求中,有提到可監管性,為什麼會特地提到這一點?後面也有專門的監管要求,在分佈式賬本技術監管上,是否會存在監管難題?

穆長春:《安全規範》中提及的共識協議的可監管,主要是指共識過程和系統運行的歷史記錄都應可審計、可監管,且應不可纂改。之所以這麼要求,是因為分佈式賬本並不能完全做到無法篡改,而只能做到難以篡改。例如,基於算力、權益證明的共識算法,會遇到51%攻擊問題,即在掌握系統51%的算力或權益的情況下,可以重寫區塊鏈數據;聯盟鏈普遍採用基於投票的共識算法,也會遇到「合謀篡改」數據的問題。因此,在不能完全排除這一風險的前提下,要求記錄共識過程中所有的歷史記錄,以滿足監管的需要。

澎湃新聞:實名認證與私隱保護之間是否會存在矛盾?該如何解決?

穆長春:實名認證和私隱保護不存在矛盾。實名認證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看見某個人的賬户名。存在私隱保護需求的金融分佈式賬本系統可以使用匿名身份認證,但應遵循「前台自願、後台實名」的原則,前台使用匿名標識,後台應能還原註冊實體的實名身份。

澎湃新聞:在私隱保護中,安全規範提出分級私隱保護策略,低私隱保護策略和高私隱保護策略有哪些區別?

穆長春:私隱保護的對象是各類敏感信息,通常的做法是對敏感信息的敏感性進行分級。《安全規範》中提出分級私隱保護策略,對應的是敏感信息的分級。分佈式賬本系統可根據不同的私隱保護需求,制定不同級別的策略,採取不同強度的技術手段。具體實施哪種級別的私隱保護策略及技術手段,需要根據具體場景,在系統執行效率和私隱保護需求中做好平衡。

澎湃新聞:分佈式記賬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可能存在衝突,這一衝突該如何解決?

穆長春:在中央銀行的制度體系安排中,均是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主要體現在應用的集中部署和數據的中心化方式採集、存儲和處理,在中心化的組織中較容易實現監管;而以分佈式為特徵的區塊鏈中的每個過程往往都追求去中心化的設計,在獲得一定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容易隱藏權力濫用和暗中操縱現象,難以準確定位主體,出現監管盲區,產生數據泄露、私隱侵犯、恐怖融資等問題。尤其出現較大的社會問題和羣體事件時無法找到責任最後兜底者。

實際上,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優勢更多體現在技術上的去中心化優勢,教條式的鼓吹全面去中心化的往往是自己暗中想演變為新的中心。所以純粹的去中心與央行的集中管理要求是存在一定衝突的,

為避免衝突並滿足集中管理的要求,同時不剝奪金融行業主體享受區塊鏈帶來的技術創新紅利,區塊鏈作為金融服務工具的底層系統和技術架構,須做相應的改造和升級,使其既能發揮去中心化的技術優勢,也要滿足中心化管理的要求。因此,在缺省情況下區塊鏈平台從底層設計時就應考慮監管和私隱保護方面的要求,例如《安全規範》中相關內容要求。

澎湃新聞:《安全規範》之外,央行是否還在研究制定其他的金融行業區塊鏈標準?

穆長春:人民銀行對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技術標準體系進行了規劃,《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金融行業首個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的標準規範。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提出並組織推動了《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應用技術參考架構》《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應用評價體系》《分佈式賬本貿易金融規範》等分佈式賬本技術相關標準,目前正由數字貨幣研究所具體牽頭有序推進編制工作。

我來作答

作者

957

提問

18781M+

閱讀量

0

回答

3百+

被讚

2百+

被踩